以气观煤 探寻警示 |
2009-12-17 09:39:5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681
|
|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灾害将能源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暴露了出来。这次是天然气。 这一切,出乎人们意料,却又有迹可循。意料之外的是,“气荒”来得突然,波及面广,影响大;意料之中的是,近年来,每逢冬季遭遇极端天气,能源供应领域的矛盾总是最先被放大,“煤荒”、“电荒”、“油荒”都经历过,本身因储备不足、发展失调而一直在“走钢丝”的天然气“落了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舆论对导致“气荒”的原因各有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供应能力和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不匹配确实客观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天然气产量预计为890亿立方米,而需求增至1000亿立方米以上,缺口有110亿立方米之多,只好以高价进口填补。 体制问题是导致“气荒”的又一个诱因。长期以来,天然气开采、运输局限在少数几个企业手中,缺乏竞争机制,没有发展动力,这也进一步恶化了供需环境。在资源价格改革悬而未决的敏感期,甚至引发了关于“气荒”的各种猜想。 事实上,上述这些分析,固然有天然气市场的特性,也有能源经济的共性。作为同属一次能源的煤炭行业也经历过类似的问题。 以煤炭价格为例,从1992年放开管制,到近年取消全国煤炭订货会,淡化产运需衔接的官方意愿,煤炭价格迈向市场的脚步走得十分艰难。直到今天,在煤炭企业握有更多话语权、而用电价格逐渐松动的情况下,煤炭企业才能够与电力企业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争取更多的利益。反过来看,这样的进程也做到了既利用市场之手化解了个体、局部的矛盾,也没有对更多的利益群体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一方面,改革决不能倒退,另一方面,理顺定价机制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