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的爆发式增长预示通胀逼近 |
2010-05-04 14:51:5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10
|
|
今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低于市场预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2.2%)增长被看作是通胀压力减小的信号,市场对加息的预期也在数据公布后减弱。
对于通胀压力,在官方的公开表态,以及具有官方背景的经济学家口中,普遍洋溢着一种乐观的情绪。国家统计局的判断是“总体上基本稳定”,总经济师姚景源也公开表示“近期通胀威胁不大”。
而民众对于通胀的感受,显然没有此种“乐观”。菜、油、米、水、电、气,以及天天热议的房地产价格,更是一天一个价。现实感受与统计意义上的CPI之间的巨大反差,折射出客观存在的通胀压力,这一点从4月15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中就可见一斑。温家宝总理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时,所确定的10条工作措施中的前4条,农业生产、金融调控、稳定物价、遏制房价,其实矛头直指通胀。
●观局者语
新一轮涨价潮正在成为现实
货币过多留下通胀隐患,自来水价上调、天然气涨价、电价调整。4月14日,时隔5个月之后,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据发改委匡算,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直接影响当月CPI环比上升约0.07个百分点。在商品价格上扬,流动性较宽松,输入型通胀压力三重挤压之下,国内物价水平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今年一季度,CPI上涨2.2%,其中1月上涨1.5%;2月上涨2.7%;3月上涨2.4%。
随着经济增长态势明朗,CPI也不断上升。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粮价可能上升的担心,资源税及劳动力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水平也存在上升的新压力;在各地经济发展规划的推动下,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冲动,这些都在宽松货币环境中已不断强化形成的通胀预期。
2010年的通胀风险,不仅面对直接的通胀上升的压力,同时还面对房地产泡沫以及经济高增长的偏好的间接推高通胀水平的风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