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来了——紧跟而来的,可能还有“麻烦”。
这便是当前中国外贸面临的困局。4月19日,第107届广交会结束了第一期展览。“境外采购商超10万”“订单回升”等信息,反映了世界经济开始好转、外需回升的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稳定。观察者指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企业成本攀升、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这“四把钢刀”依然架在外向型企业的脖子上。
来自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和企业界人士疾呼,中国外贸界更应深刻反思金融危机暴露出的诸多缺陷,加快外贸方式转变,以更好地迎接“后危机时代”。
在此背景下,商务部18日在广交会期间,首次披露《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报告,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20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到2020年的目标是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到2030年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中国现在是贸易大国,不过地位岌岌可危。未来5年将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时代,中国再靠低价销售已经不太可能了。所以客观上要求变大为强。商务部提出的目标,重点不应看做是个数量目标,其实质,已经和单纯的数量目标不同了。”香港招银国际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郑磊博士表示。
这份报告意味着,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将出现新的动向。援引商务部副部长钟山的说法,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国民经济步入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外贸也要随之发生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新的战略定位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际地位。
在报告中,商务部提出了中国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建设的数量、质量和评价指标。
其中,为第一个10年(到2020年)明确了具体的数量指标:预计到2020年,我国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总贸易额将达到5.3万亿美元左右,其中,货物贸易将达到4.3万亿美元左右,服务贸易将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在质量指标方面,报告提出,中国应该拥有一批跨国公司和世界品牌,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主导权,提升商品定价权或议价权,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等。
要成为贸易强国,“中国品牌”走出去是必由之路。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国巨创业投资集团总裁孙飞博士表示,调整外贸结构首先是要发展自主品牌,促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如果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和品牌战略,即使出口数量不变,出口额依然会大幅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