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软肋,尤其是核心技术零部件领域。像自动变速箱、汽车电子、发动机共轨技术等基本上被国外先进厂家垄断,我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发展中受到限制很大。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接近国际水平尚须时日,突围的关键要靠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和政府的扶持政策,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尤为重要。
企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早在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并开始生产桑塔纳轿车。当时,面对为桑塔纳配套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几乎为零。随着汽车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专家估算,到目前为止,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三万家左右,从业人员至少150万以上。
一家专业汽车零部件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汽车轮毂、玻璃、蓄电池、鼓式制动器、汽缸体、滤清器、水泵、散热器、飞轮、连杆、喇叭等十多项汽车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但是,生产上述产品的企业非常多,竞争也异常激烈。在交流发电机、离合器、雨刮系统、密封件等多个以前为外资占市场主导地位的领域近五年来发展迅猛,已占据一席之地,并有望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零部件企业多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盲目建设、产品种类重复和缺乏核心技术成为该行业发展的瓶颈。虽然零部件企业数量很大,但真正成为整车企业的代工企业的仅有7000多家,剩余的都处于边缘状态,勉强维持。中国虽然步入汽车产销大国行列,但距离产销强国目标还很远,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决定我国未来汽车业的发展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