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在全球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等重要领域,已作为制度安排;全球重要的债项评级、信贷评级、主权评级都掌握在美国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手中;几十年来很多国家、无数机构一直在质疑与不满,甚至抗议。美国傲视世界的态度、所谓先进的监管制度、三大的所谓无人能敌的模型与技术及自诩的客观独立,自己国家没有拿得出来的评级机构等等众多复杂的因素,让不自信的人们在对美国的崇拜中,由其任意作为。这次危机是个重大的事实,让全球的人们看到,漏洞百出的美国监管、苍白的数量模型与技术、非客观独立而利益化的评级,触发了人们忍受的底线,实质性抗争美国对评级业的垄断即将展开,全球信用评级业剧变在即。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的三大,对世界债务市场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辉煌的过去不一定意味着有昌盛的现在与灿烂的未来。今天三大的“众叛亲离”,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所谓垄断的尽头是没落。
评级理念与技术严重落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评级关注被评估人的财务实力、经营能力等,风险也确实与债务人自身的经营与管理密切相关。但21世纪的今天,结构性的、衍生的债务,衍生得都数不出辈分了。风险也由于在衍生中不断增加的交易者而复杂化,信用交易、信用关系已经社会化了,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债务人的问题了。如此,还沿用半个世纪前的评级理念,这显然没有与现代信用的发展与时俱进,评级失实、预测不准是必然的。2002年,美国标准普尔发布对“安然”公司评级“BBB”,这是适合投资的等级,“安然”公司4天后倒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大评级机构几乎刚刚给美国诸公司及其衍生品的评级为“AAA”,几个月后就都成了垃圾“CCC”。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三大能走到今天,已经是奇迹了。也可见人们对美国的崇拜何等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