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继续保持“双降”是当今我国银行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截至2010年2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49亿元,比年初减少424亿元;不良贷款率1.30%,比年初下降0.28个百分点。但是,这个令业界骄傲的数据背后,其实掩盖了不良贷款 “名降实增”的真相。探究“双降”的内在原因,不难发现,“双降”与银行自身经营改善的关联度非常小,银行潜在不良贷款问题依然值得关注。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理由。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剥离”是银行贷款质量得到改善的最直接原因。农业银行的财务重组案例尤为明显。2008年,农业银行剥离了8157亿元不良资产,从而令银行业不良贷款大幅减少7082亿元,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从6.17%下降到2.42%。
从目前来看,银行自身利润冲销和直接剥离是银行减少不良贷款的两种途径。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银行利润又十分有限,因此,不良贷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先注资,再剥离”。为了还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真实面貌”,可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某一时期新增贷款减去期末与期初的贷款余额之差,推算当期剥离或冲销的不良贷款数额;或根据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余额与剥离或冲销的不良贷款数额之和,推算出商业银行在期间内形成的不良贷款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