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季度起,CPI和PPI环比指数开始呈现同步变动趋势,说明两者价格水平开始脱离各自领域的供求波动影响,开始按同一影响因素,即过量货币推动的通货膨胀预期,同步变化。货币扩张对经济的影响,已跨过了由“蜜”到“水”的时间节点(即货币扩张刚开始对经济有促进作用,相对不会对价格有作用,到后来就只有对价格有作用,不对经济有作用),未来如不加大货币回收力度,通胀将愈演愈烈。
充裕的流动性加上价格刚性作用,宽松的流动性迟早会由“蜜”变“水”,流动性的长期宽裕,早晚要引起通货膨胀。当采用货币作为反危机的手段时,一旦经济企稳,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不及时回收,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即使经济还没有走上自我增长的轨道,一旦价格体系风险出现,事实上就意味着货币扩张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弱化,那么为了防范通货膨胀风险,过量货币也需要被及时收回;此时经济体系需要其它刺激手段,货币手段作用已经不大,而对名义价格水平的提升作用却大增,货币变成了仅会推动价格上涨的“水”。因此,当扩张的货币政策成功地制止经济下滑后,经济运行开始恢复正常、进入正常轨道后,货币就应该被及时回收;此时由于通胀还没实际起来(过量货币必然引发通胀预期),正是货币回收的最佳窗口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