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国信研究 >> 预测 >> 文章页
资本市场蓄币时机渐近
2011-09-16 15:26:5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sam 阅读次数:903

  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正受到全球的密切关注。在治理通胀已上升为重中之重的特定历史时期,构建资本市场蓄币时机已然成熟。
  目前在资本市场构建“蓄币池”,既能减少通胀的“系统性”风险,又能使资本市场的新功能“再生”。它能促进资本市场在“功能完善”、“资产安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价值获得全面提升,并使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外在动力。
  眼下,愈演愈烈的美、欧的债务危机虽获得了暂时缓和,但由于市场失衡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加之市场需求很难在短时间内重获新生且赢得支撑,通胀已经呈现出由发展中国家逐渐扩散至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胀的治理绝非一国之事,必须求得各国的通力携手。在“源头”祸水没有停歇之时,任何一国的治理成效只能算作是“偷得暂时”或“苟且小安”。为此,中国政府必须立足长远,提升对通胀严重程度的警惕级别,至少由当前的分析看,持久战不可避免。
  但我国通胀治理手段缺乏“创新”,思维惯性在于“堵”,“三率”手段使用过甚。“汇率”已迭创新高,“利率”年内三次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21.5%,初步测算已冻结资金约3.8万亿元,但同期外汇占款规模已超过5万亿,2010年至今公开市场净投放1.8万亿左右,两者合计远超提准冻结量。这意味着,银行系统的存量资金反而是增加的。
  中国目前频繁使用“三率”调控手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