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因丈夫屡次背叛,杭州女子肖艳琴选择在自己的登记结婚纪念日自杀,其万言遗书成为网络热帖。当无数网友为其惋惜时,事件却发生了戏剧性转折。2012年元旦,肖艳琴好友的微博透露,肖艳琴并没有死。被“忽悠”了的网友,纷纷表示“被欺骗”、“很受伤”。
肖艳琴事件俨然成了一出现实版的跨年大戏,就在众网民为肖艳琴自杀而扼腕叹息时,她却突然出现在北京电视台接受采访。突然的峰回路转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仅让其前夫大喊“诈死”是一个阴谋,也让网络上的舆论发生急速逆转,之前一边倒的对丈夫和小三的炮轰和唾骂,转为对肖艳琴没死的质疑和批评。
网络舆情就是这样神奇,一夜之间被同情者可能受到非议,遭唾弃者也可能赢得英雄般欢呼,如此飘忽不定的舆论生态既源自互联网本身的不可控性,也源自网民在喧嚣围观中的非理性。只是放在法治的视野来审视,诸多网络热点事件的背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普遍性规则并不是个案中的是非对错,而是在互联网的信息革命条件下,我们如何去学会理性发声、举止有度,人们的网络言行在道德正义的高涨热情下,如何不超乎法律理性的引导与规制。
很明显,无论是公共权力还是公民个体,都尚未学会网络下的生存之道。在没有充分熟悉网络生活规律之前,国家未能就网民言行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