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为标志,争论了多年的网络实名制终于从理论争鸣阶段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北京市的相关举措虽属破冰之举,但是实名制这个概念对众多网民来说已经谈不上陌生,相信这也有助于实名制的贯彻实施。在当今网络上失德与失序齐飞、谣言与流言并举的背景下,网络实名制的出台不仅适得其时,也被视为治理种种网络乱象的猛药和良药。
传统空间是现实的熟人社会,而网络则再造了一个虚拟空间、生人社会。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在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之间,网络构筑了深深的鸿沟。以虚拟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空间,由于缺乏传统的真实社会应有的约束机制,因而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被不自觉地弱化。虽然整体而言网络还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脱序行为、越轨行为、失范行为乃至犯罪行为,却常常给人以历久弥新之感。传统空间有的种种不轨行为网上都有,传统空间没有的不良行为网络上还有。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中的愉悦的同时,又觉得网络岂是一个“乱”字了得?
在现实的熟人社会中,慑于传统社会舆论、利益机制、法制制裁等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人们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下意识里给自己心灵的不雅或者丑恶一面带上层层的面具甚至是枷锁,面对熟人社会无形的、无所不在的道德压力、道德约束,人们绝对不敢轻易地越雷池半步。而在网络的生人社会里,人们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在各式各样的网络马甲背后,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构筑的防线突然崩溃,遮掩身份的马甲穿上了,遮掩心灵的马甲卸下了。这直接导致了网络空间中各种违规行为的增多,有些人将网络作为自己宣泄情绪的场所,他们在网络上狼奔豕突、无恶不作,回到现实中依旧温文尔雅、谦恭礼让。
网络是道德的洼地,网络中虽然也有道德谴责,但是网络中的道德只能谴责那些冰冷的“符号”,却对符号背后的个人无能无力,谴责的矛头无法瞄准确切的个人,也无法突破网络而触及现实中的个人身份。愤怒之下群起而攻之的“人肉搜索”集万千人之力而有时能够冲破网络的隔离将矛头指向具体的个人,却隐含着道德审判与侵犯隐私的巨大风险。由于虚拟与现实的深度割裂,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责任几乎降为零,对于诽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