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社区正急速扩大,这对其经济将有深远的影响,对其社会规范和政治体制的冲击更是不在话下。这是一个无法被放回神灯的幽灵。一旦联系起来,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改变的步伐是惊人的。根据世界互联网统计中心(Internet World Stats)的数据,中国网民的数量自2006年以来已经翻了三倍有多,于2011年中期飙升到4.85亿人。此外,中国面向互联性的狂飙还远未停止。在2011年中期,13亿中国人中只有36%能够上网——远低于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地近80%的渗透率。
事实上,随着互联费用的大幅下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预计将在2013年超过个人电脑用户——加上城市化及人均收入大幅上升,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将在2015年超过50%的估计也是合理的,而因此增加的人数相当于美国当前网民数量的四分之三。
此外,中国人也时常使用互联网。正如网络理论家克莱·舍奇(Clay Shirky)所说,社会具有开启存在网络活动中“认知过剩”的强烈欲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上网近2.6个小时——比15-49岁中国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多出整整一个小时。
中国使用最为频密的微博(或社会网络),在2011年年末估计约有2.7亿用户,而且还拥有极大的扩展空间。以全球来说,约有70%的互联网用户使用某种形式的微博,即当前互联网增长最快的部分。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只有55%。
对中国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往往被数字所迷惑,尤其是中国的基数庞大,统计数字难免引人瞩目。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于互联性,而不仅仅是其规模。
促进消费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其中一个关键含义,是互联网在中国消费社会的崛起中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消费社会恰恰是长期不平衡的中国经济所急需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