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媒体情境下,“传统媒介的审核把关程序在网络环境中被弱化”。把关人作用的减弱,再加之由匿名性与自由化带来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和受众(作者)素质的良莠不齐”,使网络舆论监督的导向性原则开始分裂。过去的传统媒体注重自上而下的监督,后来网络民意兴起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相互交织。监督形式的变化也促使不同情境下的两种舆论监督的导向性原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舆论监督的导向性原则变为网络语境下的另一种景象:舆论监督不一定是服务国家大局,但是确是为解决局部问题的;舆论监督分寸也不再是温和适度,而是暴风骤雨式的言辞激烈的讨伐,这或许缺少了更多的理性思考,但确实更加强有力地震慑了社会阴暗面;舆论监督不是以时机是否适宜,条件是否具备为出发点,而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最佳时机成为一句空话;舆论监督不再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相反更多的是出于个人自身的心理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憎恨,表现出来的就是网民情绪化的表达和言论理性的缺失。
与此种种,这种经过重构了的缺少规范的网络舆论监督导向原则是与网络民意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网络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少规范而自发形成的,这种自发与匿名正好成为酝酿网络舆论监督的理想土壤。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在网络匿名的情境下,个人好恶与恩怨比传统媒体更可能会成为舆论监督的判断标准,或许只是为了造成一种轰动效应从中寻求一种刺激。
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儿子飞扬跋扈,让公众对李刚产生强烈的反感,并形成“儿子如此,父亲一定也好不到哪里”的印象;河北大学对学生封口,也让舆论对这所大学产生了强烈的愤怒,认为校长一定也好不到哪儿去。在这样的本能憎恶下,并乐于看到对李刚和河北大学不利的信息。于是,当网上曝出李刚的5套房和校长的丑闻时,因为是那么符合人们的“期待”,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无辜的人造成伤害。
没有规则的制约与规范,社会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