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处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紧急事件高度重视,不断制定、更新工作预案。但是在应对虚拟世界的突发舆情事件过程中,一些政府及其官员却仍不肯正视网络的影响,面对媒体的层层追问和网民的不依不饶,仍然是虚与委蛇、消极应对。
主要表现有:使用鸵鸟政策,以不回应、拖延时间或者不屑于回应来应对网络舆情,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只要熬过舆论高峰就可万事大吉;自我评估过高,认为所谓舆情事件不过是少数不明真相人员煽动而已;不重视舆论高点的掌控,对于某些已经被微博关注的事件“只处理、不报道”或“先处理、后报道”;更有甚者颠倒处理一般突发事件顺序,试图采取封锁消息、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等,造成矛盾积累甚至激化,使政府应对工作陷入极度被动。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问责流于形式,缺乏对公共事件切实有效的解决良策。为了应对舆论压力,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几乎成了现实操作手法的铁律,沿着出事→问责→冷却一段时间→悄然复出→被发现→舆论哗然→解释复出符合规定→不了了之(个别新的任命被撤销)的不算完美但有惊无险的轨迹一路狂奔,于是导致官员被免后又悄然“复出”,继而成为舆论焦点,引发舆情应对的二次危机。
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逐步向制度性维稳转变,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利用微博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入驻微博,拓宽信息渠道,从而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舆情应对能力,防止公共事件中恶性谣言等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