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3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主要是我国缺少一部好人保护法。”全国政协委员施杰建议:应尽快制定“公民救助保护法”:一减去救助人责任,因救助导致他人损害的,可通过国家救助基金适当补偿;二对恶意欺诈救助人的被救助人予以处罚。
老人倒了,你扶不扶,这是一个道德命题,若上升到法律的角度,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侧面,或许也有匡扶正义,减缓道德颓势的简洁疗效。从法律角度讲,施杰的提议,对化解“扶老人危机”也算仁至义尽了。但制定“好人保护法”,就能让我们敢扶老人?这依然还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老人倒了,你扶不扶?”这竟然是一个问题。它不是本来只该出现在那些刚刚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课堂,作为懵懂的孩子们价值启蒙和道德判断的开蒙问题吗?怎么现在俨然是成人世界里一个严肃得有些“正襟危坐”式的问题?老人倒了,该不该扶,你会不会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语境下,这本是一个似乎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它竟然会问哑一大部分人。实事求是的说,“扶老人恐惧症”的产生与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不无联系。
“有心救助者,却要为救人后是否会担责而担心,不少人最终放弃”。就像周立波调侃的那样:见义勇为、助人行善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