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杭州市专门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试行办法》,目的就是要帮助那些因遭遇突发性急难险情、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在杭外来务工人员。但从杭州市总工会获悉,快4年过去了,杭州主城区至今却只有64名外来务工人员,申请了特殊困难救助。一个亿专项资金产生的400万元利息,才发放了50万元。
这么好的馅饼,怎么就蜕变成了画饼呢?在台州,常常能在新闻里看到台州的外来务工者,或因疾病,或因车祸,贫困无以自救。不相信,杭州的外来务工者,每年需要资助的贫困户,平均只有区区12个;每户平均的资助额只需区区的不足一万元。据杭州市总工会帮扶处的张处长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对救助政策知晓率不高;二是因为是事后救助,外来务工人员垫付能力不足;三是申请门槛相对较高。
原来如此。流动性要是不大,那就不叫“外来务工人员”了,可流动性再大,也不可能迅如过隙白驹。在杭州务工,总得在杭州住下,有住下时间短的,自然也就有时间长的。试问,要让他们知晓一下“救助政策”,需要多长时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