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封建社会在“学而优则仕”规则的作用下,造就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区别,类似的差异延伸至社会生活,民间就有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奸不商”等刻板印象。在三纲五常的维系之下,在上下级礼仪的矫饰之下,阶级社会的雏形得以形成。草根民众敬畏皇命,将个人的幸福归结于皇恩浩荡。现代社会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尽管它解放了人,却无法解放人的差异。人们的命运无需从血缘或者门第寻根,但并不能因此保证个人的自由。 当然,这种对自由的悲观态度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古代社会没有精细的社会分工,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首领,文人墨客在不同的国家奔袭,合纵连横,或大隐于市,放浪形骸,越名教而任自然,但社会环境大同小异,突围的可能性很小;现代人虽然摆脱了阶级束缚,有了形式上的自由,但离“个人不必屈服外在的权威,也不必受外在权威的利用”(弗洛姆语)尚有距离,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