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诸多细节逐渐被媒体所关注,未来油价调整的窗口期究竟由谁来掌控?三大石油公司是否有可能在高油价下摆脱政府管制独立定价?新的定价机制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了跟涨不跟跌的顽疾?这些问题都成为热议的焦点。
是否有可能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取代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来担当国内成品油市场“裁判员”的角色,这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诚然通过第三方独立机构如新华社来监测油价的波动情况,根据既定规则发布油价调整信息,客观上避免了大家对于政府部门的指摘和猜疑,也降低了三大石油公司影响价格调整过程的可能性。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石油是国家重要战略储备物资,国家不可能不对其供需予以掌控。
本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市场的大起大落和频繁爆发的产油国地缘政治事件已经为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再次敲响警钟。与经合组织国家90天的战略石油储备相比,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还处于建设期。金融危机之后迅速高企的油价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建储成本,目前估计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约在30天以上。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数字,因为近年来我国原油消费持续增长,已经大大提高了安全储备的规模和难度。同时,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民间石油储备尚未启动,民间成品油商业储备规模也尚不足以有效调节市场波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要政府不能真正放手让市场来“说话”,第三方也好,国家发改委也好,并无本质区别。 三大石油公司对于2009年起开始执行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基本机制相信也有诸多诟病。特别是《办法》中指出的“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的基本原则,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