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的发布实施,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保障,对于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化工新材料业内人士也认为,《规划》在指引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为配套电池材料、橡塑材料等的发展勾画了前景。
《规划》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发展与国际同步。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7月10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目前国家已出台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补贴、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减免车船税,以及技术改造等支持政策。下一步将尽快成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规划》的实施,首先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对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要继续通过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产业化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还不具备优势。动力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长寿命以及生产低成本是目前最大的问题。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和外壳等都是化学品,最近几年国内在这些领域呈现一窝蜂上马的局面,除了负极材料质量较好外,正极、隔膜等由于质量不稳定都需进…………
|